一、阅读开启新的一天---实验三小晨读三部曲:
学校开设晨诵小课堂,每天早晨踏着朝阳,学生们走进教室,诵读《弟子规》、诵读诗词,诵读时令美文,感受春之声,夏之梦,品位秋之韵和冬之趣。
二、聚焦课堂充分利用资源,创新阅读模式
1、教研引领聚焦课堂。
学科教研组长一起研讨,制定全学科阅读实施方案。各学科依照自己的学科特点开展课堂拓展由一篇课文引出一本书的阅读。如:语文教师讲《冬阳、童年、骆驼队》一课,拓展阅读林海音的《城南旧事》,教学《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怀念母亲》两篇课文拓展阅读季羡林的《留德十年》,五年级教学下册第五单元的《景阳冈》一课,教师开展《水浒传》整本书阅读,感受武松打虎片段与其他英雄打虎的片段描写之相同和不同之处。一年级学生开展《快乐读书吧-儿歌、童谣》诵读活动。孩子们在读儿歌和童谣的同时大大提高了识字量。数学老师教学《圆的认识》,让学生阅读《数学家的故事》,从而增长知识,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
2、开展学科综合实践活动拓展阅读领域。
综合实践作为课程进入小学的课堂。结合学校地处农村的特点,借助综合实践让学生进行农时、农事、农作物等方面的学习。为此,以传统文化为主线,选择了以农历24节气和农历传统节日为切入点,开展了“春之声、夏之梦、秋之韵、冬之趣”的四季主题综合实践课程。学生根据实践课程特点,阅读相关的书目《二十四节气》绘本、《风筝文化》、《中华民族传统节日文化读本》等等书籍。六年语文综合实践活动走进诗歌《梦回唐朝 遇见李白》的语文综合实践课,更是深受教研员和六校联盟听课领导的赞许,孩子们在阅读李白诗词的同时,搜集李白一生的行走足迹,拓展历史背景和故事情节。
3、开设周三阅读课,六月读书节活动,提高学生的阅读兴趣和效果。
昌平第三实验小学为了丰富学生的课外阅读,每周三定为学校的阅读课,每年的6月定为学校的读书节。为了让教师能在阅读课对学生有针对性的指导,组织教师外出学习,请专家到学校指导、讲座、绘本教学示范课。学校开展班级共读一本书的活动,教师在周三阅读课开展导读课、读书交流课。成果展示等,用这些形式提高学生阅读的兴趣和效果。在6读书节活动中开展各种阅读展示课。
4、开展“弟子规”诵读展示活动。把弟子规的内容纳入到学生日常生活、日常行为的养成中。为培养美德少年做出贡献。
三、创设阅读环境,营造书香校园。
1、设立“楼道书吧”、电子阅读平台,班级书柜,让学生亲近阅读。
2、开展各种朗读演讲等比赛活动,以促进教师和学生的阅读兴趣。
开展成语积累活动,学生搜集成语,及相关的成语故事、典故,进行分类整理,学校阶段性的开展成语积累比赛,讲成语故事,演成语故事剧、课本剧等比赛。
3、为了鼓励学生阅读的兴趣,每年开展“我是小小演说家”读书演讲比赛,学生们在演讲中将自己读书的收获,读书的方法,读书的启示进行演说,每年我校学生都能在此项比赛中获得区一等奖。
4、开展“走进春天”诵诗会,以清明节传统节日为契机,开展诵诗会,低年级学生诵读歌颂春天的现代诗歌,中年级学生诵读春天的古诗,高年级学生诵读歌颂和追思烈士事迹的诗歌。开展走进“走进秋天”诵诗会,以中秋节为契机学生们诵读秋天的古诗,诵读中秋月的古诗。以“元宵节”为契机,开展猜灯谜的活动。学校和旧羊屯儿小学开展手拉手活动,学期末,学生们把自己的书籍进行义卖,在义卖的过程中凭借自己的口才向购买者推荐自己的书籍特色,并把全部义卖款捐献给旧羊屯儿小学,同时赠上孩子们喜爱的图书。开展低、中、高学段的诗词大会,和兄弟学校一起开展赛诗会,让学生在活动中感受中国传统诗词的博大精深。该校的“中华经典浩气扬”古诗词展示,获得昌平区一等奖,并在各种活动中参加展示。
5、开展教师讲坛活动,每周例会上,一个教师要在会前5分钟介绍自己的阅读收获,每位老师的读后感收集一起,制定《与经典同行》教师文集。
6、营造亲子阅读,让孩子具有良好的家庭阅读氛围
学校开展智慧故事演讲比赛,学生和家长一起挑选智慧故事,推荐给班级和学校,供大家共享,学期末开展智慧故事演讲比赛。
学校开展《校园朗读者》活动,让学生和家长一起朗读,在朗读中感受亲情,感受师生情。
7、及时评价激励学生阅读兴趣
学校每学期末要评选阅读之星、书香班级。优秀阅读记录手册的评选更是肯定了学生的阅读成果每年的12月份,在学校创意文化节活动中,孩子们将班级共读书目的内容编写剧本,进行课本剧的比赛。学校将学生在假期班级共读一本书的活动中的优秀读后感收集起来,制定“与经典同行”的学生文集。
积极组织学生、教师参加北京市“书香燕京”征文比赛,我校每年都会有学生获得市级一、二、三等奖。
阅读是一项长期有效、文明、健康的教育工程,只有海量的阅读 才会有博发的机会。书香启智育桃李花开,涵养成习筑品行合一,我们将在“快乐阅读”的大道上分享读书的乐趣,感受书籍的魅力,提升文化的素养的同时将读书教育工程持续的、有效的开展下去,让校园的书香永远飘荡在希望的原野,不断提高我校的教育教学质量和办学品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