丰体时代小学王京才:《窃读记》教学设计

时间: 2017年12月06日

地点: 丰台区

摘要:优秀教学案例

 

 

《窃读记》教学设计

丰体时代小学   王京才

一、学生现状分析:

1、学生语文学习的已知领域

本班学生具备了一定的阅读能力,初步学会了联系上下文和自己的积累理解词句的能力,能够在阅读中抓住主要内容,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书店对孩子来说是十分熟悉的环境,在书店窃读这样的场景,学生也能想象得到。《窃读记》中作者以一个十来岁小女孩的口吻叙述故事,语言风格十分贴近儿童心理,因此学生在对文章主要内容的理解不会存在较大的困难。

2、学生学习的未知领域

本文出自台湾著名女作家林海音的《城南旧事》,描写的是20世纪20年代作者7岁到13岁在北京城南生活的一系列故事。学生对本文的写作背景不是很了解,对作者只读不买也不甚了解,需要老师查阅相关资料,为学生深入理解短文做准备。

3、本文学习的难知领域

由于作者的生活年代和背景与学生的实际生活体验有很大差距,所以人物情感的复杂细腻与学生的现有认知有一定差距,让学生尽快地体会作者的窃读滋味复杂、矛盾、善变会有一定难度。

 二、教学设计思想

    教育是一种正确价值引领,蕴含着教育者的正确价值选择。因此精心选择这篇故事感人,文笔纤致,环境渲染很出色的美文,目的是结合学校书香校园的创建,将“快乐阅读”作为一个专题来研究,让学生明白阅读的重要意义,激起阅读的兴趣,逐步养成阅读的习惯,通过阅读有所收获,因此,激发阅读的兴趣成为本节课教学目标之一。

三、教学目标

1、 抓住主要内容,体会窃读时快乐与惧怕夹杂的复杂滋味,感悟作者对读书的热爱。

2、 联系课文内内容和生活实际,受到作者的感染,激发课外阅读的兴趣。

教学重点

1、抓住主要内容, 体会窃读时快乐与惧怕夹杂的复杂滋味,感悟作者对读书的热爱,对求知的渴望。

2、激发学生课外阅读的兴趣。

教学时间1课时

四、教学准备

    课前制作ppt课件  窃读记(节选)材料印发给学生

五、教学过程

(一)、谈书入手,交代背景 

1、    我们班有很多同学喜欢读书,向大家简单谈谈课外阅读给自己所带来的快乐和享受

2、    今天, 老师要带着大家共同走进一位女作家的童年故事,她在课外阅读时的感受与众不同,这位女作家的名字叫林海音。
【屏幕出示】:林海音的照片,师口述林海音的情况:(林海音出生在1918年,在她小时侯那个年代,读书是有钱人的享受,劳动人民因为生活贫困读不起书,一辈子与知识无缘。那些只供得起孩子上学的家庭,也没有余钱给孩子们买课外书读。虽然林海音出生在一个知识分子的家庭,但是贫困的经济状况还是无法满足她那颗渴望读书的心。她是怎样读书的呢 ?我们一起走进这个故事!(听短文录音)

 

(二)、理解题目 

1、听了录音,你有没有发现,这篇短文没有出示题目,其实,文章的题目就隐藏在短文中,你能不能从短文里找出这个故事的题目来。

2、出示课题:窃读记

(1)“记”就是指记载描写事或物的文章,就像同学们平时写日记、周记,也会写游记。

(2)读课题,请学生写下这个题目。

(3)换个字理解“窃”的意思。 (偷)

“窃”本来是一种让人唾弃的不耻的行为,可是当它和“读”这个字放在一起的时候,就变了,产生了一种让人回味、难以忘怀的滋味!

 

(三)、品读,感受窃读的滋味

1、课文中有一句话直接道出了作者窃读时的滋味,你能找出来吗?请用直线画出来.

出示:我很快乐,也很惧怕——这种窃读的滋味!

2、此时此刻,我们也许无法亲身感受到那种窃读的滋味,但是,作者笔下的文字是鲜活的,会告诉我们作者的心情与感受。默读课文1——7自然段,你从哪儿能感受到这种窃读的滋味,用曲线画出相关语句,尤其关注描写作者动作和心理活动的语句。思考你划出的句子: 作者乐,乐什么?作者怕,怕什么?

3、体会窃读之“乐”

(1)我们先来谈谈作者所说的窃读之“快乐”的这种滋味。

引导学生交流:

找到书的快乐、没人注意时的快乐、下雨天可以读个痛快的乐、读书读到尽兴的乐。

啊!它在这里,原来不在昨天的地方了。】

这句话中有一个字最真实表现了作者当时极度的快乐,可以用惊喜来表达:“啊”,这是作者看到了她心爱的书时的惊喜,是与老朋友重逢般的惊喜。引导学生读好这个字和这句话。

出示句子:把这句话放到句段中去:在一排排花花绿绿的书里,我的眼睛急切地寻找。却找不到那本书.从头来,再找一遍。啊!它在这里,原来不在昨天的地方了。

(2)你感受到了作者窃读的快乐,还感受到了什么?

       (急切)    练读。
   
急忙打开书,一页,两页,我像一匹饿狼,贪婪地读着。
    这句话以一个极其生动形象的比喻──将满怀读书渴望的“我”比作一匹饥饿的狼,一页页贪婪地阅读犹如饿狼扑食。写出了“我”强烈的求知欲,对读书的渴望。

与高尔基的名言有异曲同工之妙,对比:

我扑在书籍上,就像饥饿的人扑在面包上一样。-----高尔基

【我有时还要装着皱起眉头,不时望着街心,好像说:“这雨,害得我回不去了。”其实,我的心里却高兴地喊着:“大些!再大些!”】
  这句话通过对发愁的表情和快乐的内心对比描写,趣味盎然地写出“我”为雨天能够有个充足的理由读书而高兴无比,更加表现出了“我”对读书的热爱。

小结:

    通过大家的阅读,我们品味到了作者窃读时快乐的味道,作者为能找到想读的书而乐、为可以躲在人群中读书而乐、为可以因为下雨更长时间地读而乐,窃读真是其乐无穷啊!

4、品窃读时的另外一种滋味——惧怕。你从哪些描写中体会到这种怕?

【我害怕被书店老板发现,每当我觉得当时的环境已不适宜再读下去的时候,我会知趣地放下书走出去,再走进另一家.一本书要到几家书店才能读完。】

(1)出示内容

(2)当时的环境已不适宜再读下去的时候,你认为会是怎样的一种情况呢?

 (假设1:书店的人少了,她容易被发现;

  假设2:书店的店员或老板已经发现了她,盯着她看以示警告;

  假设3:书店的店员或老板用语言呵斥,轰赶她出去……)

(3)是怎样的屈辱让这颗小小的心灵受到了创伤,甚至产生了对大人仇恨。老师给大家带来了一段话,这段话选自林海音《窃读记》原文中的一段,能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短文,配乐老师读这段话:

我庆幸它居然没有被卖出去,仍四平八稳地躺在书架上,专候我的光临。我多么高兴,又多么渴望地伸手去拿,但和我同时抵达的,还有一双巨掌,十个手指大大地分开来,压住了那本书的整个:“你到底买不买?”
  声音不算小,惊动了其他顾客,他们全部回过头来,面向着我。我像一个被捉到的小偷,羞惭而尴尬,涨红了脸。我抬起头,难堪地望着他——那书店的老板,他威风凛凛地俯视着我。店是他的,他有全部的理由用这种声气对待我。我用几乎要哭出来的声音,悲愤地反抗了一句:“看看都不行吗?”其实我的声音是多么软弱无力!
  在众目睽睽下,我几乎是狼狈地跨出了店门,脚跟后面紧跟着的是老板的冷笑:“不是一回了!”不是一回了?那口气对我还算是宽容的,仿佛我是一个不可以再原谅的惯贼。但我是偷窃了什么吗?我不过是一个无力购买而又渴望读到那本书的穷学生!

但在这次屈辱之后,我的小心灵却受了创伤,我的因贫苦而引起的自卑感再次地犯发,而且产生了对大人的仇恨。

(4)你能猜到这段话背后隐藏的一个故事情节吗? 也许这样的事情已经不止一次地发生,所以,她学会了察言观色,学会了伪装和保护自己。

5、正因为没钱买书而又极度渴望度读书,所以作者不得不窃读。以作者提心吊胆地读,担惊受怕地读,阅读的快乐与心灵的惧怕交融在了一起,幻化为一种复杂而又难忘的滋味,所以作者这样写,读——

【出示】我很快乐,也很惧怕——这种窃读的滋味!

(四)、品读8-10自然段,体会“苦”“乐”

1、快乐和惧怕本是一对相矛盾的词,因为窃读却交融在了一起,你再去读读课文的8—10自然段,还能不能体会到像这样的虽矛盾而又交融在一起的感受。

2、交流:

身体是饥饿的,精神是富足的。

双腿是麻木的,心灵是轻松的。

3、你有没有发现,这些词写的都是窃读的“乐”,而这都是写的窃读的“苦”。 在林海音的童年记忆里,窃读是有苦有乐、苦乐相伴的滋味。

4、小结:正因为有读书的乐,所以才会克服那么多的苦怕,即使提心吊胆,即使遭遇冷眼斥责,即使双腿酸麻,即使饥肠辘辘,林海音也对窃读乐此不疲,坚持不懈。因为总会想起国文老师鼓励她的话,说说通过今天的学习你是怎么理解的:

【ppt出示】记住,你们是吃饭长大的,也是读书长大的!

(意思是粮食哺育的是身体,而书籍哺育的是灵魂,一个只有知识与智慧不断增长的人,才是一个真正健康成长起来的人。)

名人名言出示:莎士比亚说:书籍是全世界的营养品。生活里没有书籍,就好像没有阳光;智慧里没有书籍,就好像鸟儿没有翅膀。

余秋雨说:阅读最大的理由是想摆脱平庸,早一天就多一份人生的精彩;迟一天就多一天平庸的困扰。

六、课后延伸

   老师羡慕你们,你们是幸运的,来到充满书香气息的丰体时代小学,你们是幸福的,可以自由自在享受读书之乐,再没有窃读之烦恼。今后让书香伴我们幸福成长,让我们成为快乐的读书人!

1、请大家围绕热爱读书写一、两句劝勉自己或同学的话。

2、班级交流。

 

 

板书设计:

                        快乐      惧怕
 
                      窃读记